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1篇
  免费   689篇
  国内免费   266篇
电工技术   70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1422篇
化学工业   287篇
金属工艺   40篇
机械仪表   59篇
建筑科学   1756篇
矿业工程   44篇
能源动力   52篇
轻工业   917篇
水利工程   160篇
石油天然气   30篇
武器工业   16篇
无线电   1072篇
一般工业技术   972篇
冶金工业   672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1031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310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354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508篇
  2013年   442篇
  2012年   564篇
  2011年   603篇
  2010年   540篇
  2009年   531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502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1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社会变迁视角下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物质空间面临整体性衰败,主要原因包括生产力发展对于交通的依赖性所产生的外部压力、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大家庭结构变化、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现代生活质量目标追求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当今我国历史文化村落再生也具有历史必然性,缘于国家宏观发展政策、生产力发展对于交通依赖性的转变、大城市病以及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重要影响.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规划建设,需要为村落旧的物质空间重新定义新功能和新的社会结构,注重培育其再生的内在活力,建立外部政策支持,并且应避免若干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2.
面向全球城市的上海文化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设施到文化空间,是当前国内外城市文化规划的重要趋向.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文化规划前沿经验的借鉴,结合当前上海文化空间的现状评估,形成面向全球城市的上海文化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即促进城市空间体系与文化空间体系相对接、促进文化空间适度集聚与均等化布局相协调、促进文化空间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相衔接、促进政府能力建设与社会活力激发相互动,力求对上海在新时期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全球城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3.
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从酝酿、建立到不断完善,其过程反映出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理念和策略变迁,其中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可以视为针对历史城市保护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积极调整,具有时代性和动态性.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理念发展为线索,立足新时期历史城市保护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名城保护从古城全部到结构关联、从风貌连续到历史可读的整体性空间认识和理念的转变.并以宁波府城为例,以关联性和可读性为基础,对宁波历史城区进行整体性评估和整合,并面向城区发展的动态性提出整体保护策略,试图为新时期我国历史城区保护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4.
肖竞  李和平  曹珂 《城市规划》2016,(12):81-90
从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一、"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梳理我国历史城镇的遗产对象,将其分为"可视的"景观要素与"无形的"文化内涵两大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地标节点四大载体层级,分别阐述了上述两大系统中各种景观、文化要素的构成关系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5.
Antenna arrays with diverse polarizations havesome inherent advantages over the conventional uni-formly polarized array,for instance,higher accuracyof direction-of-arrival(DOA)esti mation,capabilityof resolving or separating signals based ontheir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DOAs[1-7].Thepresence of polarization diversity,complicates themeasurement model which introduces a relativelyhigher computational requirement[8,9].Moreover,many existing algorithms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06.
青海地处西北游牧与农耕的交汇处,民族文化多元,是我国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融合交流的典型地区。通过对青海乡村环境的调研及民居测绘,系统分析了青海多元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总结出各民族聚落及住居空间形态特征。指出建筑文化多样性源于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模式及民族宗教文化自然与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7.
文章从设计的角度梳理和提炼出岭南传统建筑的若干特征,然后通过"文化愿景"、"山水装置"、"现代转译"和"工法探索"四个关键词叙述了南海会馆项目的设计思考,指出一种从愿景意象贯通到达细部构造,通过塑造经典建筑带动丰盛事件活动的设计思路可以丰富和拓展当代文化公共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8.
露天煤矿采-剥-运-排-覆等开采环节会对矿区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破坏,而生物多样性调查是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恢复矿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相关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研究可为科学有效进行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技术支撑,然而国内尚无针对露天煤矿开采-损毁-复垦特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研究。本文在整合现有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技术导则中应明确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层次、调查阶段、调查范围、调查频率、调查单元等基本调查原则,以及不同层次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编制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导则、推动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而建设绿色矿山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9.
针对馆藏文物环境监测系统中无线温湿度传感器的校准问题,设计实现了一种不需要标准检定箱,基于无线温湿度传感网络通过通信协议对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校准的便携式现场校准系统.使用VC++6.0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校准软件,远程采集现场的温湿度传感器与基准温湿度传感器数据,下发校准指令到温湿度传感器,传感器设备接收到数据后根据自身算法进行自动校准,经测试,该方式操作简便,使用方便,校准结果稳定有效,为馆藏文物温湿度传感器的校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termediation is both a valuable form of occupational self-organization for professional artists and a political act of embedding with socio-spatial ramifications at different local, urban, and global scales. A case study of events organized in Berlin by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centre Zentrum für Kunst und Urbanistik demonstrates how artists strategically practice intermediation as modes of autopoietic and dissipative self-organization and as an interscalar survival strategy. These artist intermediaries add improvisational flexibility to the state’s understanding of Verstetigung (sustainable anchoring that fosters a reli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olicymakers and cultural producers) and challenge neoliberal urban development logics that instrumentalize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